#今日疫情重點【AZ和牛津疫苗人體試驗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暫停;指揮中心:台灣疫苗布局從授權製造轉向預購、扶植國內廠為主】
疫苗研發被視為阻斷COVID-19(亦稱武漢肺炎、新冠肺炎)疫情蔓延最終的武器,全球疫苗研發都加速進行,目前已有9支疫苗率先進入「第三期臨床試驗」,其中,由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公司(AstraZeneca ,簡稱AZ)合作開發的「AZD1222」是最被看好的疫苗之一,並採創新的平台,承諾不尋求獲利,以成本價發售。
但AZ昨(9月8日)宣布,因為一名受試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,全面暫停第三期臨床試驗。這也是進入第三期人體試驗的候選疫苗中,第一支因受試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臨床試驗的疫苗。
行政院於8月初透過國家衛生研究院,積極爭取這支「AZD1222」疫苗的授權在台製造,希望可以藉此趕在今年秋冬讓民眾接種疫苗。但該疫苗傳出試驗暫停後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、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在例行記者會中鬆口,台灣疫苗布局已轉向,從爭取授權製造,未來將以預購國外疫苗、申請世界衛生組織的COVAX疫苗平台,以及扶植國內生產為主。
■「#AZD1222」受試者患脊髓炎,張上淳:臨床試驗有安全疑慮,即刻暫停是常態
「AZD1222」這支原本進度領先、也極被看好的疫苗,在AZ今年7月公布的第一、二期臨床試驗報告中,1,000受試者中,有60%的案例出現輕微的不良反應,包括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痠痛、注射部位疼痛等。但最新出現的「個案不明副作用」,則屬嚴重的不良反應,因而暫停臨床試驗。
AZ的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,正在加快調查這起不良反應跟疫苗的相關性,將與牛津大學啟動「獨立專家團隊」檢討資料,直到確認安全無虞、或導致個案不良反應的客觀原因後,才會重啟人體試驗。
對此,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,臨床實驗進行中的重點,就是要觀察受試者是否會出現副作用不良反應。他指出,AZ的資料顯示,該名嚴重不良反應的受試者,接種後出現了脊髓炎,為了安全起見全面暫停臨床試驗,是很正常的事情,應該先釐清疫苗與疾病的關聯性後,再由專家認定是否要繼續試驗。「這個模式也適用於台灣自己的臨床試驗。」
由於和疫情賽跑,全球疫苗都壓縮了臨床試驗時程,甚至動物試驗與人體試驗同步展開,許多專家也憂心,疫苗安全性無法嚴格把關。台灣「冠狀病毒之父」賴明詔日前接受《報導者》專訪即點出這個問題指出,過去疫苗從研發到臨床試驗至少要3、4年的時間,這次短短2個月,就進入疫苗人體試驗,有些疫苗也可能對身體有毒性的,疫苗研發完不一定真的就可以使用。
(專訪「#冠狀病毒之父」賴明詔:https://bit.ly/2R4C0ge)
#中研院 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表示,這次牛津大學合作開發的疫苗,是使用「黑猩猩腺病毒」來做為載體,加入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片段。
腺病毒是一般感冒常見的病毒,屬於毒性較低的病原體,過去科學家就曾利用會感染人類的腺病毒來開發疫苗,但也曾發生不良反應案例。
例如1999年時,賓州大學針對一罕見疾病進行基因治療,其中一高劑量受試者出現不良反應並死亡。2007年、2009年時,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合作開發的HIV疫苗,使用第五型腺病毒來作為載體,但最終以失敗收場。
馬徹表示,牛津大學選擇使用會感染黑猩猩的腺病毒,可能就有安全性的考量,不過實際上是否比較安全,仍待實驗證實。他也強調「疫苗是給健康的人打的」,COVID-19爆發讓人類處於前所未有的狀態,各國對於新的疫苗技術不斷衝刺,但安全與否仍需審慎實驗、評估。
■台灣疫苗布局轉向,陳時中:授權製造會壓縮台灣產能,改為次要選擇
8月初行政院與牛津大學積極聯繫,希望申請AZ疫苗授權在台生產,如今因為AZ疫苗暫停,是否影響目前台灣的疫苗布局?對此,陳時中表示,授權製造這條路並非完全放棄,但目前將重點轉向預購疫苗、世界衛生組織COVAX疫苗平台授權分配以及扶植國內廠為主。
陳時中表示,授權製造的部分,國外疫苗廠要求的量都非常大,「那樣的疫苗量台灣要消化,甚至將來拿來出售、贈送,都有相當的結餘量,況且生產量很容易就把台灣的生產量能全部都佔滿,讓國內可以製造的量能降低。」
至於國內狀況,國光生技日前已與台大醫院簽署臨床試驗合作計畫,並由張上淳領銜計畫。張上淳今接受《報導者》採訪僅透露,目前國光疫苗仍在第一期臨床試驗進行中。
針對疫苗布局現況,張上淳表示,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多管道去接洽,目標是提早取得疫苗,而國際確實有幾個廠商進度較快。台灣要能優先取得疫苗,張上淳坦言很難確定是否能買得到,「疫苗成功研發,一開始的量一定無法應付所有人,所以誰會先取得、誰能取得足量,都還有很多因素影響。」
目前能做的,張上淳說,仍會緊盯國際的開發進度,並洽談預購時間;同時還有世界衛生組織COVAX平台,屆時某些廠商完成疫苗研發後,可以透過此平台公平快速地分配給世界各國。
#延伸閱讀【爭取牛津授權、台廠代工有望,國家隊產能為何恐受影響?】https://bit.ly/2XMJKXY
■疫苗流程壓縮,各國搶緊急授權,陳時中:視各國疫情嚴重程度而定
陳時中表示,疫苗的發展都是以數年計算。但這一次COVID-19,疫苗要趕在一年內完成,時間上緊縮很多。被壓縮的部分就是,臨床上會將第二、三期混做,第二期還沒結束,就先開啟第三期。
另外,一般疫苗在試驗結束後,有一段時間的觀察期,完成觀察期後,各國才會核發藥證。而這次各國所拼的「緊急授權」,就是在未完成觀察期,約在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,取得基本的安全性、有效性之後,就可以緊急使用。「不代表完全安全,只是趕快施打,效益可能會比沒有打疫苗來得大。」
因此,陳時中說,「緊急授權」是配合各國的疫情來選擇判斷,例如在疫情非常嚴重、一天好幾萬個病例的地方,就能採用較快速、寬鬆的方式授權使用;而台灣的情況,對於疫苗安全性的觀察就會拉長。
陳時中強調,現階段疫苗在製造與採購上都充滿不確定性,因此目前只能維持高度注意。但大方向上,是台灣願意冒較大的投資風險,「意思是,現在若有疫苗,學理上專家認為可行,我們寧願冒著可能不成功的風險也會投資;但是投資後談判交貨、保障契約履行的部分,就會在商業上受保障去進行,現在不確定因素太多,所以隨時提高警覺。」
(文/陳潔、柯皓翔;攝影/REUTERS/Carl Recine/達志影像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)
【專題|後疫情時代:明天過後,世界還好嗎?】https://bit.ly/3huXKxx
#報導者 #疫苗 #AZ #牛津 #COVID19 #武漢肺炎 #新冠肺炎